第一章 緒論 1993年,研究者在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工作,完整的校園網路建設及眾多的網路使用人口,使我在工作之餘得以接觸網際網路世界。電子佈告欄系統是最容易入門,對連線設備的要求亦最低,隨時可以利用電腦輕易上線。1994年初,為了可以隨時上站,將家中286級的個人電腦帶至助理辦公室,網路卡及一條纜線就重新使古董級電腦有新的生機。3月,台大椰林風情站開設「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討論板,研究者就個人在退伍時一篇獲得國軍文藝金像獎第二名的文章送上討論板,文章主題是大學時參與大甲溪生態環境調查的情形(詳參附錄一),文章獲得相當迴響。由於文章開頭註明:可以被非商業性轉載,隨即被轉載至其他電子佈告欄系統,不一年就被收入各電子佈告欄系統環境討論區精華區。去年在全球資訊網開始流行之際,該文章亦被收錄在中山大學地球館中。後來發表了多篇相關文章,亦有類似的迴響,大大鼓舞筆者應用網際網路推行環境教育的動機。考上環境教育研究所後,終能開始進行應用網際網路推行環境教育的研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科技的進步及經濟的發展提供人類的物質生活環境,然而全球人口增加集中,卻破壞了人類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促成全球環保意識的興起。台灣地區的地狹人稠更使得生活品質嚴重惡化,使得環境保護成為亟待加強的工作。環境保護工作的成功與否,在技術上決定於環保科技發展與環境管理,然而在過程中則需有環境教育工作之配合(楊冠政,1989;周昌弘,1989;陳怡之、林正祥,1991)。 我國環境教育事業,隨著全球環境意識興起,一直是政府、學術、教育及民間團體等持續努力的目標。為臺灣地區環境教育工作之推行,楊冠政(1988)等學者曾在「臺灣地區環境教育計畫芻議」之目標指出:「善用學校與社會資源,建立環境教育推行網路」,據以整合環境教育資源,達成終身的環境教育過程。環境教育的推動必須要各相關單位之人力、物力等資源的密切配合方能有效地落實(汪靜明,1989;1995)。 在推展環境教育時,環境教育資訊為環境教育推行上的基本要素,相關教育資料與資訊流通的問題是影響到推動效率與效果甚鉅的因素。在推展教環境教育時,有一個影響到推動效率與效果甚鉅的因素,即為相關教育資料與資訊流通的問題。因此,對於現階段環境教育推動,「建立環境教育資料、資訊流通系統」為重點策略之一(周儒,1994)。 環境教育資訊的供給,往往是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及各級環境保護相關單位依行政體系向下傳播。然而從傳統媒體的來源,有如文件形式的書籍、雜誌、報紙等,以及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形式,可是要運用這些媒體往往需要較大的經費投入,而且常無法對特定族群持續進行有效的傳播,使用者的意見不易有效率地和供給者進行交換,使用者之間更是不易互動。此外,環境保護團體或各地熱心環境教育的人士,其對推廣環境教育之貢獻亦不可忽視,然而如何加強這些力量的溝通協調及交換意見更是迫切需要的。所以,建立有效而暢通的環境教育資訊流通管道是必須和迫切。 電腦在教育上的應用廣泛,括教育行政作業、電腦輔助教學、電腦管理教學、電腦支援教學及電腦教育(陳惠美、汪靜明,1992)。近年來由於電腦與通信科技的快速發展,電腦已透過網際網路(Internet)到資訊高速公路的串聯,點出了人類社會強化生活和專業知能的需求及管道,如何從網際網路上尋得所需資訊,並加以有效應用,不僅要與「終身學習」息息相關,更可能成為將來各種教學活動及日常溝通的必備技能(教學科技與媒體,1996)。 網際網路的基本精神是開放及分權管理(趙國仁等,1995)。台灣學術網路目的有:(1)支援台灣地區學校間之教學研究活動、(2)支援研究機構間之教學研究活動、(3)相互分享資源、(4)相互提供合作機會(教育部,1995)。此四個目標正符合教育活動之需求,當然也符合環境教育之需求(黃正文,1996)。網際網路應用在環境教育上具有幾個重要特色:(一)提供一個與實際真實世界互動的機會,因為在網際網路上每一個人都是作者,都有機會對全世界的觀眾出版或發表一些東西;(二)網際網路提供給學生與在不同國際、不同地區的學生交流的機會,即使在遙遠地區的學生,也能分享彼此的經驗;(三)提供給學生一個獨立學習與思考的環境與機會,電腦可以提供給學生一個學習中心的學習環境;(四)提供一個資源豐富的環境資料庫,可讓網路使用者輕鬆查詢環境訊息;(五)線上互動式學習設計與遠距教學等新發展的網路科技,可分享教學資源與增進環境教學與學習的效果(張子超,1996)。 網際網路的應用範圍日廣,而倍受大家的重視,特別是教育上的應用。目前各式各樣的資訊散佈在全球網際網路中,相對於大筆經費投入的硬體建設,本土性及中文化的各式資料的建置仍顯不足,自前年(1993)環保署已逐步利用網際網路之全球資訊網、高佛整合查詢系統及電子佈告欄系統進行建置環境資料時,而屬於環境教育的資料似乎仍有所不足,迫切地需求進一步地擴充,而此正是我們環境教育參與者可以努力的方向。 環境教育與網際網路的結合已在國外有所成果。著名的團體如EELINK、GREEN、ECONET、GLOBE等均有不錯的表現,而在我國尚缺乏有系統之研究(黃正文,1996;張子超,1996)。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即是針對國內環境教育各類參與者之角色與需要(汪靜明,1995),以網際網路使用者為主要對象,嘗試應用台灣學術網路的電子佈告欄系統做為推動的工具,建立環境教育資訊的流通管道。探討網際網路使用之環境需求,並推廣至社會及大專環境相關人士及社團,使各環境教育參與者及使用者均能透過網路環境來發表、儲存、查詢有關資料,以雙向溝通方式便利互相聯絡,而能整合各方資源,構成一虛擬(cyber)無限邊界的環境教育資料庫,更有效地來推展我國環境教育的工作。
第二節 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目的係配合政府環境教育政策,進行相關之調查研究,主要研究目的計有下列四項: 一、瞭解網際網路上推行環境教育之可利用資源、可行方式及可能限制。 二、瞭解台灣學術網路上電子佈告欄系統中環境討論板之環境教育方式。 三、瞭解台灣學術網路上電子佈告欄系統中環境討論板之使用者背景、使用方式及對環境議題之意見。 四、研擬網際網路推行環境教育之課題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範圍本研究為瞭解網際網路上電子佈告欄系統中環境討論區使用等情形,因此,即以該討論區使用者為本研究主要研究對象。 調查結果主要彙整自台大椰林風情站、交大資訊科學系站及臺灣師大精靈之城站三站。其中台大椰林風情站、交大資訊科學系站均為台灣學術網路大型電子佈告欄系統代表之一;臺灣師大精靈之城站則為環境教育推動重鎮所在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代表站。此三電子佈告欄系統具有代表性,研究結果應可有效去推估電子佈告欄系統環境討論區使用情形。
第四節 名詞界說一、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環境教育是一種透過教育的過程,教導人類認識環境問題,瞭解並關切資源與環境之關係,使人類具備保護及改善環境品質所需之倫理、知識、態度、技能及價值觀;進而致力於維護生態平衡及環境品質,以達到資源永續利用,人類永續發展的目標(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的本質,具有下列特性︰是全民性的、是整體性的、是終身性的、是整合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著重養成澄清價值觀,並且貴於實踐的教育。環境教育具有社會教育的特性,強調全民性、終身性與整體性(楊國賜,1990、1995;王鑫,1995)。
二、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 指一群電腦同樣採用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通訊協定,使不同地域不同品牌的電腦以此共同的方法連結起來,讓電腦可以即時性的交換資料,提供一致性的網路服務。一般簡稱為網際網路、國際網路(教育部,1995)。
三、電子佈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BBS) 具有下列特性的電腦網路服務系統可以被稱為開放性電子佈告欄系統:(1)有提供不特定對象進入系統使用服務的能力。(2)有提供使用者之間以佈告欄、交談及電子郵件來互相溝通的能力。電子佈告欄系統分類主要有二:(1)電話撥接方式,如:白日夢BBS等;(2)Internet連線方式,如:臺灣師範大學計算機中心精靈之城站等。本研究中所指電子佈告欄系統為後者,特別是在臺灣學術網路的電子佈告欄系統,其有連線方便、使用者多之優點(趙國仁等,1995)
第五節 研究限制本研究之問卷調查期間,自1995年4月起至1996年6月,為期長達一年兩個月。基於網際網路發展日新月異,各種相關軟硬體設備的發展一日千里,研究中所調查使用者可能已有變化,及各電子佈告欄系統之特性,皆可能因相關概念及設備的更新,而有所修正;諸如交大資訊科學系站即在1996年4月進行系統更換。此外,由於電子佈告欄系統的投票丞各有不同,如單複選功能及同時進行的投票項目數等,均可能影響投票的進行方式及結果。單複選功能會影響問題之設計方式。同時進行投票項目,如師大精靈之城站僅可同時進行單項投票,使大多數的投票式問卷調查均非同時進行,調查對象則不可能均為相同。均為本研究中所未能涵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