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書評-- 環保議題是動態的哲學---評天下雜誌的「環境台灣」 書名:環境台灣 作者:天下編輯 出版公司:天下雜誌 評論人:康世昊 近幾年來,天下雜誌陸陸續續的出版了「發現台灣」、「海洋台灣」、「環 境台灣」等專書,除了是一系列報導的集結外,也展現出其作為一個報導性事業, 在凝視觀查這塊島嶼上所顯露的社會人文自然環境的企圖心。而亦如其副標題 「獻給台灣的未來」一般,天下雜誌更期望透過此番報導(/詮釋)來引發更多的思 考。那麼它所提供的思考點是什麼樣的內容呢? 本書的特色源自作者群使用大量採訪資料來描繪台灣與世界所面對的環境 問題,這樣豐富的資料無疑的鮮活了台灣環境問題的呈現。舉凡山水海岸與垃 圾,我們可以從書中感受到人物說話的情緒感染力。但若仔細分析其中的「說話者」,不難發現其所報導的地方環境問題幾乎全是學者專家與官員們的感想心得,而當地居民的生活體驗與真實感受卻呈現大量的空白。 也許就因為這樣,當我們反思這樣一本環境專書所帶來的畫面時,出現的似乎就只是學者官員、環保團體對土地的「憂心之舉」,而地方居民的「百感交集」 就不屬於這個編織起來的環境圖畫的一部份了。做為一個環保運動的積極參與 者,不得不指出其中所涵的簡化與二分心態,在現實中限制了環運的思考。 以垃圾抗爭為例,即便政策不當是眾所皆知之事,但天下的編輯們仍習慣將地方居民用「不願垃圾蓋後院」的心理籠統化約,將垃圾場與垃圾的問題都簡化為「供」與「需」的矛盾,摒除了居民在政策參與、經濟發展與黑白夾擊下的弱 勢角色。將現實的環境問題化為單線思考,而能抓住此一脈絡詮釋權的當獨屬「有 識之士」了。 最後我們還必須指出此書的最大盲點,更在於一種對企業與世界環境公約的 盲目樂觀期待,但卻或忽略或看不到既成的世界環境標準的形成力量,是來自多 少民間長期抗爭所釐出的結果;企業對生態環境的善意回應更是多少次公害抗爭 下的動態現象(它不是得道者的最終修業)。在落後國際環保潮流二三十年的台及 其惡劣的政經特權文化下,引用綠色和平組織領導者對八0年代策略轉向的結 論,不能妄想跳躍他們過去在惡劣環境下的抗爭手法,閹割它們的歷史,任意移 植於不對等的現實環境裡。那麼是侮辱了進步環保團體的努力,也會將民間力量 的蓬勃覺醒壓制在冠冕堂皇、無壓力的點綴活動裡面!畢竟,任何社會問題的客 觀產生情形是「矛盾」先於「和諧」,行動後才能換來平靜。別讓偏安心態矇敝 住銳利的觀察!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