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高水急,河川在上游對土地的切割非常劇烈,在下游及出海口處則盛行堆積作用。在台灣西南沿海一帶,幾處原本為峽灣的海岸,由於正好位於大型河川的出海口處,在洋流共同的作用之下,飄沙逐漸堆積而形成瀉湖。其中,比較受到民眾注意的就是位於台南的七股潟湖了。七股潟湖在過去並沒有而特別出名或受到重視。反而是在政府和財團等,眾多開發的壓力之下,再加上國際稀有保育鳥類黑面琵鷺,引起國內外各地關心生態保育人士的重視,七股潟湖遂成為全世界知名的溼地之一。 台南七股潟湖是一個半封閉型態的沙洲潟湖,面積約9.6平方公里,周遭為紅樹林、鹽田以及各式各樣的養殖漁塭所圍繞。通常沙泥底質的海域缺乏適合海洋生物棲息的礁石,生物種類比較貧乏。但是瀉湖的環境裡我們看到的卻是各種海洋生物繁茂生長,種類和數量都極為豐富。主要的原因除了水域平靜之外,河川沖刷下來的營養鹽物質大量堆積,使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成為海洋幼生期生物最佳的生息地。最有趣的是在成熟的牧蠣上,長滿了各式各樣的藻類,棲息著豐富的螃蟹、蝦類、管蟲、蝦虎…等。有如在海裡頭的綠洲般,吸引了許多魚類前來覓食。雖然潟湖為砂泥底質的地形,在袋袋網裡頭卻可看到各式各樣的漁穫,常常捕獲礁岩岸的魚類,甚至連獅子魚…等熱帶魚,也可看到,令人不可思議!在七股潟湖上,除了到處可見的牡蠣棚架外,還有漁民順著潮水往來放置俗稱袋袋網的定置型漁網。由於漁獲量豐富,早已成為台灣西南沿海重要的魚介貝類養殖與漁獲中心。 在潟湖外圍的沙洲上,由木麻黃所形成的防風林裡,則住滿了鷺鷥及夜鷺,沿岸也有許多重要野生動物與紅樹林保育地。許多學術研究都明確的指出了類似像潟湖這樣的溼地,除了是許多海洋生物重要的孵育地,其單位面積的漁獲量也遠較其他海洋生態系為高,其重要性不可言喻。台南七股瀉湖豐富的生態,也深深影響當地人們的生活,像一望無際的蚵架就是眾多漁民賴以維生的養蚵場,而蚵架也為瀉湖營造了類珊瑚礁的生態環境,提供許多生物的棲息空間,數百年來兩者相輔相成,成為非常獨特的漁業文化。如何在面對經濟成長的壓力之下,結合觀光及遊憩,重新建立當地居民對鄉土及村鄰彼此間的感情,同時兼顧新生代的就業問題,將是未來最重要的課題。 參考資料: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http://www.csnp.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