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山森林生態系研究站
南仁山區位於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東側,民國71年台灣成立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時,即以南仁山區為該公園最精華的部份,劃定廣達五千多公頃的南仁山生態保護區,因該地區保留了台灣僅存的低海拔原始森林。南仁山區的森林為本省海拔500公尺以下所僅存的低地雨林,地處熱帶,但受東北季風的影響甚鉅。致使許多臺灣中、北部分布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植物下降到500公尺以下,而在海拔300公尺左右與分布在背風隱蔽處之熱帶森林相接。此種亞熱帶,甚至溫帶森林與熱帶森林呈現壓縮植被帶,而同時存在於南仁山區(亦即泛北極域之東亞植物區系與古熱帶域之馬來亞植物區系之交會)的現象,提供絕無僅有的機會,可用來探討東亞季風影響之下,各種生物相及其生育棲地環境的差異,並建立本生態系內各種生物反應、適應及生存的模式。在動物方面,南仁山的陸域動物群聚具有下列三項特點:(一)為台灣地區候鳥(紅尾伯勞及猛禽類等)的集中逗留處,(二)熱帶區域的動物特有性較高,(三)人類干擾活動對演替的影響較大。通過動物群聚生態方面的研究,可作為了解一生態系的結構和其功能、演替上探討的基礎。而屬於長期監測的調查,更可明白生態系內物種在空間和時間兩方面的分布規律。南仁山的陸域動物群聚生態研究,主要規劃為鳥獸、兩棲爬蟲、昆蟲及昆蟲外的無脊椎動物等四大類,從營養結構而言,可包括高級消費者、初級消費者、以至分解者等。這些群聚的相互作用與植被或無機環境的關係等所組織起來的總體表現,對於建立南仁山森林生態系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轉的模式,為不可或缺的資料。 南仁山森林生態系的長期研究,擬以面積430公頃的吧沙加魯溪集水區做為研究範圍,但在研究初期擬以南仁山為中心的核心地區,約50公頃,做較深入的調查,在研究中後期再調查該集水區北邊,包含原相思樹人工林地的範圍方面,以做為兩種林分在生物相、生產力及生態穩定性等方面的比較。物理環境,例如水文、氣象、土壤及大氣沉降的監測也將在此核心地區設立長期觀測站,提供其它領域研究項目所需的基礎物理環境資料。 南仁山森林生態系內除森林外,另有水域面積30公頃的南仁湖(圖三)。南仁湖為該集水區內能量與物質進出與沉積的主要場所,可代表台灣熱帶低海拔湖泊與沼澤的生態體系,可供深水域、淺水域、沼澤、草地以至於森林之植群消長演替過程中,生物群聚與生態系演替的探討,並可供酸雨對小型水域生態影響,及湖水優養化與酸雨間關聯性的研究,值得做為長期生態研究的地點。國科會已接受學者申請研究計畫並於八十四年八月開始進行本區之長期生態研究。 |